10月14日,重庆日报以《廿载芳华弦歌奋进 薪火相承铸就华章——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以高品质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整版专题报道我校办学20年来的成绩。报道以缘起、筑基、创特、改革、反哺为引,从怀梦想·企业家情定民办教育,明思路·着力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耕沃土·戮力同心催开内涵发展多彩花,登潮头·教育教学提档升级“节节高”,守初心·为区域发展注入教育力量等五个方面客观总结了我校建校20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亮点,全面展示了我校以高品质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历程。
以下是报道全文:
廿载芳华弦歌奋进 薪火相承铸就华章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以高品质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20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犹如一朵浪花。然而,对于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在这一瞬显得格外璀璨夺目。
2000年,其前身西南师范大学行知育才学院创办;2006年更名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2010年,学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授予“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荣誉称号;2013年,转设成为重庆市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2016年,获批重庆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培育试点单位;2018年起,立项建设法律、电子信息、艺术、教育等专业硕士学位,成为重庆市迄今唯一一所获批立项建设专业硕士学位的民办高校;2019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20年,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近年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秉承“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厚德笃行,求真创造”的校训,打造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探索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致力于强化教育科研能力,产生了广泛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多次在中国民办高校评价中位居独立学院排行榜前列,现已发展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质量最优、实力最强的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优化我市高等教育类型和结构、提升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其辉煌成就在重庆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缘起
怀梦想 企业家情定民办教育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凡是认定的事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花百分之百的功夫去努力。”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学春多年来坚守的信念。
在海外10余年并非一帆风顺的创业历程,磨砺了李学春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炼就了他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
“立国之基在于教育,强国之本在于人才。”还未归国时,李学春认识到教育的意义,他想有一天为祖国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上世纪末,李学春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热忱,决心回国创业。
重新踏上祖国故土不久,李学春就以热爱教育的情怀、服务地方的意识,跟随归国华侨企业家考察团前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办学地——合川区草街子。
考察期间,李学春深入了解陶行知的生平事迹,深刻理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那时,他已经有了在草街创办学校的梦想。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李学春的答案是:扎根草街,创业兴学。
建校之初的日子里,李学春坚守现场,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召开董事会研究建设工作,常常彻夜不休;一日三餐往往变两餐甚至一餐,出差在外时常盒饭裹腹,他的心始终投注在学校建设上,未曾移动半毫……
2000年6月,一所新体制、新机制的民办独立院校——西南师范大学行知育才学院,诞生于合川区草街,陶行知生前想办“育才大学”的夙愿成为现实,承载着李学春“为国兴教,育才兴邦”赤诚心愿的航船昂扬启航。
2013年学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犹如中国民办高校的一颗新星,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在万千家长学子心中、在地方经济建设大潮中熠熠发光。
2筑基
明思路 着力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首次提出了“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要命题,高校要取得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党建作为坚强的政治保证。
办学20年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始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建设置于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一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于学校事业发展全方位和全过程。
据了解,学校坚持“五抓”模式构建齐抓共管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一抓顶层设计,确保政治核心地位。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现了校董事会与校党委班子和行政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把握办学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维护安稳大局的政治核心作用。二抓思想引领,把牢办学政治方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通过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着力强化师生理论武装,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三抓组织建设,实现“两个全覆盖”。学校建有60个基层党组织,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工作的全覆盖,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四抓典型引领,全面提升党建质量。近3年来,选树了3个二级学院党组织和11个党支部作为“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培育对象,进一步推动典型引领基层组织“对标争先”,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五抓队伍建设,全面夯实组织保障。选齐配强了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按照规定比例配足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基层组织负责人、新任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培训班,近3年共培训党务干部1120人次。
在市委、市委教育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绩。2012年学校党委被中共重庆市委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民族之花在民办高校蓬勃绽放——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项目获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学校获得“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学校被重庆市民办教育协会民办学校党建工委授予首批重庆市民办学校“党建学习基地”。2017年4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重庆调研座谈中,对学校党建工作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多维并举开展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党建特色之路。
3创特
耕沃土 勠力同心催开内涵发展多彩花
鲜明的办学特色能彰显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根植于合川草街子,具有陶行知教育基因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在创建之初,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立校之基、强校之本、创特之魂。
20年来,学校确立了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践行陶行知的办学特色建设路径,将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入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凝练,学校提炼出以“学陶立制”“师陶立位”“研陶立论”“创陶立人”为特征的“立陶创特”发展特色。2009年3月,学校成立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陶行知研究会;2011年5月,成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第一所民办高校“陶行知思想实验基地”……推动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落地生根。
学校专门设立陶行知研究课题,建设陶行知研究文史陈列室,行知楼、行知广场、行知大道、行知文化墙,开展“行知大讲堂”,树立“行知名言语录牌”,在学报《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开设“陶行知研究”专栏……学校行知特色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校“打造立陶创特文化品牌,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成果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三等奖,获得中陶会“推进区域陶研工作二等奖”,被授予“中国陶行知思想实验(基地)学校”。出版研究专著《且行且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报以《点亮精神地标 汇聚发展动能——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为题,对学校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专题报道。
“立陶创特好,这是个创造”。中陶会原会长朱小蔓教授充分肯定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学校将继续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不断焕发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命活力,让其始终闪耀时代的光辉,让特色之花开得更加娇艳。
4改革
立潮头 教育教学提档升级节节高
“要不断发扬光大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推进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入契合,打造人才质量培养高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优质特色的全国一流民办应用型大学。”李学春说。
学校始终秉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坚持“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实践,努力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例,该校坚持“九个着力”、推进四个回归。统一思想,着力更新本科教育观念;立足校情,着力创新二级学院发展路径;面向市场,着力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打造“金课”,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名师,着力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信息引领,着力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协同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项目驱动,着力开展本科教育改革专项研究;加强监管,着力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新型民办本科院校教育质量提升之路。
据了解,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初步形成了以全面提高应用能力为核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四方资源,推进八个共同(共同开设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过程培养、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1248”协同育人模式。
与此同时,该校分设18个二级院(部),开设42个本科招生专业和1个专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和农学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长期以来的努力方向。学校围绕重庆重点产业发展,通过加强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教育等建设培育特色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获批重庆市首批一流专业,戏剧影视学获批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培育项目。此外,学校还获批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培育校级一流课程34门、校级一流专业10个,建设校级一流教学团队20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践行陶行知“23常能”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以及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三个层次,创造性地提出并开展了包括会社交礼仪、会应用写作、会志愿服务、会视频编辑等23个新“常能”项目,引导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充分与行业、企业接轨,打造“德技兼修”师资队伍,整合丰富教育资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多方着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学校始终在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5反哺
守初心 为区域发展注入教育力量
近日,学校与成都文理学院在“文化产业”“师范教育”“文旅康养”等方面初步达成校校合作意向,携手推动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这是学校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此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已经成立学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并与成都文理学院以及四川一些区县展开合作共建,旨在把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到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当中,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看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增强科研实力,坚持科教良性互动,科研协同育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自成立以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就确立了以服务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为主的办学定位,先后申报并认定了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小城市发展研究基地、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8个合川区级平台,建设了大数据与智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校级科研平台。据了解,学校教职工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500余篇,申报并立项以《家书》为代表的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近200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学校一方面将科研工作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知识学识、应用能力、创新与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强造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一批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从学校先后走出,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
毕业生杨明扎根贵州边远山区支教10多年,先后被评为“杭州市道德模范”“贵州省道德模范”;毕业生徐俊在四川省金川县嘎伍岭村致力脱贫一线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大学生村官刘静荣获“2017-2018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CCTV-1《身边的感动》栏目播出;毕业生代光坤荣获“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基层就业优秀大学生”称号;毕业生党员吴豪杰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用感恩守护着他人的生命、用坚毅展现着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风采……
办学2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6.2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1300余人被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大量毕业生被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电视台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选录。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从创建到兴盛的历程,正是重庆民办教育跨越发展最生动的写照。
二十年峥嵘岁月,二十年薪火传承。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勇立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潮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竭力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深度挖掘与弘扬,为地方经济发展铸就坚实的人才引擎……以有温度、有力度、有广度、有品质的教育,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学校的腾飞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展望未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滴水穿石的毅力,围绕“六大工程”“七大突破”“八大目标”,走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并重、特色与内涵并举的发展之路,注重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造就更多出类拔萃的国家栋梁和时代英才,为促进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明鑫 张骞月 图片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提供
微访谈>>>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将继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以使命担当、办学成绩,续写光荣与梦想。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董事长 李学春
过去的成绩已成为历史,站在新的起跑点上,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交出让人民更满意的民办高等教育答卷。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长 张跃光
心声>>>
山城耸翠,百川合流,二十青春正当时。舞字传新庆,人文迈旧章。回首同庆,再续华章!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8届毕业生 杨明
值母校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祝愿母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新的辉煌!
——工商学院经济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 乔聪玲
辛勤育人二十载,桃李天下迎华章,祝母校二十岁生日快乐。希望即将毕业或者在读的各位学弟学妹们不忘初心,勤奋拼搏,永远记着最初的梦想!
——建筑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09届毕业生 李岚
母校像一棵苍天大树,它花开遍地、硕果累累。母校的光彩在于每一位走出校门的学子,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大树下,汲取知识的养分,做最喜欢的自己,无问西东,只争朝夕。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届毕业生 王阿润
海不辞水故成其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二十年风雨兼程,母校几经沧桑,求真创造,已桃李盈门芝兰满室。秋水蒹葭,不忘师恩,由衷祝愿母校立德树人百年,芳华永继长青。
——政治与法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届毕业生 代光坤
二十年风雨兼程创人科辉煌,二十年辛苦耕耘迎满园桃李,“厚德笃行,求真创造”激励前行,栽培恩泽永难忘,祝福母校越办越好,莘莘学子成栋梁。
——护理学院护理专业2018届毕业生 吴豪杰